什么是乡愁?在台湾,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创作过一首同名诗歌《乡愁》,他深刻地表达了对母亲离别的那种无比痛苦的思念,这种情感深深打动了无数人。乡愁,实际上就是对亲人那种难以割舍的牵挂,以及对故乡儿时美好回忆的不断追忆。即使你我并未离开家乡,乡愁依旧存在,它是对往昔岁月的怀恋,那些固执定格在影像中的瞬间,如今已无法重温。
当你突然回到那片熟悉的田野,看到那些保留至今的古老建筑,无论是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,还是仅有几十年的历史,依然能够唤起你心底深处的往昔回忆。
在四川泸州纳溪区的护国镇绍坝,这里矗立着一座极为引人注目的土碉楼。尽管它的黄土外表使其显得与今天的时代格格不入,但那鲜艳的黄色却分外醒目,仿佛在悄悄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。这座建筑便是刘氏庄园,地方居民习惯称之为“刘金娃儿大房子”。
如果我们把时间倒回到清朝末期,叙永县的马岭刘家是一户小康富裕的家庭,他们喜得一子,原本应该是件天大的喜事,但不幸的是,孩子从小体弱多病,若不是父母经济条件优越,常年用中药来调养,这孩子能否长大成才都是个问题。周围的村民开玩笑称他是用金子养大的,因此便称他为“刘金娃”。
展开剩余70%在那个社会,思想较为封建,信息闭塞,很多人都信奉算命先生的建议,刘金娃的父母也不例外,听说他需要一个比他年长、八字合适的女子为妻,才能确保健康长寿。于是,年仅十五岁的黄宝珍嫁入了刘家,成为了刘家的一员。
进入刘家后,黄宝珍果然表现出过人的才智与能干,她在21岁时便开始主持家务。她不仅聪明伶俐,且勤勉节俭,自宣统元年(1909年)起着手建造大房子。这座建筑面积超过3300平方米,其基石的深度最高达到十多米,墙基高达七米多,四周的房屋和外墙全部由土石结构构成,最大的一块基石需二十四人共同抬起。
由于施工难度大,这座土墙的厚度达到八十公分,几乎是普通土墙的两倍,所以整个建筑工程历时三十多年,并且在其中还修建了一幢五层高的主楼,建筑面积超过400平方米。究竟这座壮观的建筑耗费了多少巨资,至今仍无人知晓,只有黄氏老太君和管家心里清楚,这依然是个未解之谜。
其实“刘金娃”的称谓并不仅仅因他小时候的医药开销巨大,还因为他有两个重要来源地:一个是叙永江门上的马岭,另一个则是纳溪绍坝。两地租赁土地超过六千租,年收谷子三千多石。据江阳沽酒客查阅资料,在清朝时期,一石约等于28公斤,而据徐约的《中国近代史》记载,民国时期一石则等于100斤。换算过来,他每年收获的粮食高达30万斤,绝对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豪强。
为何选择在绍坝建房呢?据说这源于多位风水师的勘测,他们一致认为这一带风水极佳。这里的大动脉源自云南,穿越江安的留耕,经过黑泥田,跨越三合山直至长坡岭;而绍坝地势如船,傍山而立,建筑在狮子山上,周围的山水环绕、煊赫无比,仿佛是一块蕴藏着巨额财富的风水宝地。
风水之说虽有千古争议,然而即使在今天,这座令人惊叹的建筑也显得孤零零地落寞,鲜有人问津。
如今我们看到的黄土碉楼,是当初为了抵御土匪入侵而修建的防御堡垒,如今成为了稀有的古建筑珍品。在纳溪,类似的碉楼还存留着的或许不多,而刘金娃的大房子则得以更为完整地保存。假如这些历史悠久的土碉楼能够连成一片,组成一个聚落,你能想象那将呈现出怎样的壮观场景吗?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平台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